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13利養品〉19頌

卷2〈13利養品〉19頌(CBETA,T04,no.213,p.783,c4-p.784,a12)

1. 芭蕉以實死,竹蘆實亦然,駏驉坐妊終,人為貪利喪。

2. 如是貪無利,當知從癡生,愚為此害賢,首落分于地。

3. 貪利不善性,苾芻勿羨之,住處多愛戀,希望他供養。

4. 在家及出家,族姓諸愚迷,貪利興嫉心,我為降伏彼。

5. 愚為愚計想,欲慢日夜增,異哉得利養,圓寂趣不同。

6. 能諦知是者,苾芻真佛子,不貪著名譽,喜悅是智人。[1]

7. 不愛著一切,不諂於他人,不依他活命,當自守法行。

8. 自利尚無貪,豈貴他名譽?百味如膏車,支形得行道。

9. 苾芻貪利養,不得三摩地,知足常寂靜,止觀可成就。

10. 苾芻遠利譽,常足不貪求,但三衣飲食,真活命快樂。

11. 苾芻不捨利,如毒蛇同室,坐臥睡寐畏,皆由貪活命。

12. 苾芻不捨利,下劣中劣喜,一法應觀察,少智難得脫。

13. 謹慎常依戒,無貪智者讚,淨行正根力,應當自思惟。

14. 具足得三明,解脫獲無漏,寡智尠識人,無所憶念知。

15. 其於諸飲食,依於他人得,而有惡法生,由利養憎嫉。

16. 自利多結怨,徒服三法衣,但望美飲食,不奉諸佛教。

17. 當知是過失,利養為大怖,少智不審慮,苾芻應釋心。

18. 苾芻說出家,三業應調伏,不邪命自活,心善常思惟。

19. 微細病難忍,利養最難離,供養心不動,天龍致禮拜。


[1] 「能諦知是者」,各版藏經均作「能論知足者」。巴利對應偈頌75頌的前兩句意為「一種是習近世俗利養,(另)一種是引導向涅槃」,此兩句在漢譯《法句經》與《出曜經》都是「知是」(了知此道理)而不是「知足」。《法句經》卷2〈33 利養品〉:「諦知是者,比丘佛子,不樂利養,閑居却意。」(CBETA, T04, no. 210, p. 571, c9-11);《出曜經》卷15〈14 利養品〉:「能諦知是者,比丘真佛子,不樂著利養,閑居却亂意。」(CBETA, T04, no. 212, p. 689, b21-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