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法集要頌經》(T213) 〈26 圓寂品〉對照表

《法集要頌經》(T213) 〈26 圓寂品〉對照表

偈頌編號

《法集要頌經》(T213)

〈26 圓寂品〉35頌

《出曜經》(T212)

〈27 泥洹品〉30頌

《法句經》(T210)

〈36 泥洹品〉36頌

nirvāṇavargaḥ 26 (31 頌)

Udānavarga

1

如龜藏其六,苾芻攝意想,無倚無害彼,圓寂無言說。

如龜藏其六,比丘攝意想,無倚無害彼,滅度無言說。(1)

26.1

2

忍辱第一道,佛說圓寂最,不以懷煩熱,害彼為沙門。

忍辱為第一,佛說泥洹最,不以懷煩熱,害彼為沙門。(2)

觀行忍第一,佛說泥洹最,捨罪作沙門,無嬈害於彼。〈22 述佛品〉(9)

忍為最自守,泥洹佛稱上,捨家不犯戒,息心無所害。〈36 泥洹品〉(1)

26.2

3

言當莫麁獷,所說應辯才,少聞其論難,反受彼屈伏。

言當莫麤獷,所說應辯才,少聞共論難,反受彼屈伏。(3)

不當麤言,言當畏報,惡往禍來,刀杖歸軀。〈18 刀杖品〉(3)

26.3

4

數自興煩惱,猶彼器敗壞,生死數流轉,長沒無出期。

數自興煩惱,猶彼器敗壞,生死數流轉,長沒無出期。(4)

26.4

5

若不自煩惱,猶器完牢具,如是至圓寂,永無諸塵翳。

若不自煩惱,猶器完牢具,如是至泥洹,永無塵垢翳。(5)

26.5

6

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知親第一友,圓寂第一樂。

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知親第一友,泥洹第一樂。(6)

無病最利,知足最富,厚為最友,泥洹最快。(2)

26.6

7

飢為第一患,行為第一苦,如實知此者,圓寂第一樂。

飢為第一患,行為第一苦,如實知此者,泥洹第一樂。(7)

飢為大病,行為最苦,已諦知此,泥洹最樂。(3)

26.7

8

最妙聖言教,流布無窮際,世共傳習者,實無有厭時。

9

如是無等倫,所說善言教,身苦所逼迫,何過飢患苦?

10

趣善之徒少,趣惡之徒多,如實知此者,速求於圓寂。

趣善之徒少,趣惡之徒多,如實知此者,速求於泥洹。(8)

少往善道,趣惡道多,如諦知此,泥洹最安。(4)

26.8

11

有緣生善處,有緣生惡趣,有緣般涅槃,如斯皆有緣。

有因生善處,有緣生惡趣,有緣般泥洹,如斯皆有緣。(9)

從因生善,從因墮惡,由因泥洹,所緣亦然。(5)

26.9

12

鹿歸於田野,鳥歸於虛空,義歸於分別,真人歸寂滅。

鹿歸於野,鳥歸虛空,義歸分別,真人歸滅。(10)

麋鹿依野,鳥依虛空,法歸分別,真人歸滅。(6)

26.10

13

不以懈怠意,怯弱有所至,欲求於圓寂,焚燒諸縛著。

不以懈怠意,怯弱有所至,欲求至泥洹,焚燒諸縛著。(11)

26.11

14

苾芻速杼船,以杼便當輕,求斷貪欲情,然後至圓寂。

比丘速抒船,以抒便當輕,永斷貪欲情,然後至泥洹。(12)

比丘戽船,中虛則輕,除婬怒癡,是為泥洹。〈34 沙門品〉(9)

26.12

15

我有本以無,本有我今無,非無亦非有,如今不可獲。

我有本以無,本有我今無,非無亦非有,如今不可獲。 (13)

始無如不,始不如無,是為無得,亦無有思。(7)

26.13

16

難見諦不動,善觀而不動,當察愛盡源,是謂名業際。

難見諦不動,善觀而分別,當察愛盡原,是謂名苦際。(14)

心難見,習可覩,覺欲者,乃具見,無所樂,為苦際。(8)

26.14

17

斷愛除其欲,竭河無流兆,能明此愛本,是謂名苦際。

斷愛除其欲,竭河無流兆,能明此愛本,是謂名苦際。(15)

在愛欲,為增痛,明不染,淨能御,無所近,為苦際。(9)

26.15

18

無身滅其想,諸痛得清涼,眾行永止息,識想不復興,如實知此者,是謂名苦際。

無身滅其想,諸痛得清涼,眾行永休息,識想不復興,是謂名苦際。(19)

除身想,滅痛行,識已盡,為苦竟。(11)

26.16

見而實而見,聞而實而聞,知而實而知,是謂名苦際。 (16)

見有見,聞有聞,念有念,識有識,覩無著,亦無識,一切捨,為得際。(10)

26.17

伊寧彌泥,陀俾陀羅俾,一切毘羅梨,是謂名苦際 。(17)

26.18

摩屑姤屑,(僧貰磨,)一切毘羅梨,是謂名苦際。 (18)

26.19

19

住動虛則靜,非近非有樂,無動得輕安,靜乃獲圓寂。

有依便有動,有動便無滅,…能滅此者唯有泥洹之道也。(20)

猗則動,虛則靜,動非近,非有樂,樂無近,為得寂,寂已寂,無往來。(12)

26.20

20

亦不由往來,往來絕生滅,老死煩惱除,斷苦獲圓寂。

來往斷,無生死,生死斷,無此彼,此彼斷,為兩滅,滅無餘,為苦際。(13)

21

吾已無往來,不去而不來,不沒不復生,此際名圓寂。

22

智生之本末,有為知無為,生死所纏縛,縛者而難制。

知生之本末,有為知無為,生老所纏裹,衰者甚難制。(22)

26.21

23

如是四大身,五蘊苦惱集,安住觀實苦,盡苦獲圓寂。

24

諸法無往來,往來恒生滅,老病死遷流,無漏獲圓寂。

我已無往反,不去而不來,不沒不復生,是際為泥洹。(21)

26.25

25

苾芻有世生,有造無作行,有無生無有,無作無所行。

或有比丘有生、有實、有為,或有比丘無生、無實、無為,…如來終不說滅盡泥洹之樂。(21)

比丘有世生,有有有作行,有無生無有,無作無所行。(14)

26.23

26

苾芻吾已知,無復諸地入,無有虛空入,無諸入用入。

比丘吾已知,無復諸入地,無有虛空入,無諸入用入。(19)

26.24

27

無想非想入,無今世後世,亦無日月想,無往亦無來。

無想不想入,無今世後世,亦無日月想,無往無所懸。(20)

28

從食因緣有,從食致憂樂,而此要滅者,諸苦法已盡。

從食因緣有,從食致憂樂,而此要滅者,無復念行迹,諸苦法已盡,行滅湛然安。(18)

26.22

29

非食命不濟,孰能不搏食?夫立食為先,然後乃至道。

非食命不濟,孰能不搏食?夫立食為先,知是不宜嫉。〈14 利養品〉(17)

非食命不濟,孰能不摶食?夫立食為先,然後乃至道。〈27 泥洹品〉(23)

非食命不濟,孰能不搏食?夫立食為先,知是不宜嫉。〈33 利養品〉(18)

30

地種及水火,是時風無吹,光焰所不照,亦不見其實。

地種及水火,是時風無吹,光焰所不照,亦不見其實。(24)

比丘吾已知,無復諸入地,無有虛空入,無諸入用入。(19)

26.26

31

非月非有光,非日非有照,審諦觀此者,乃應真圓寂,端正色從容,得脫一切苦,非色非無色,得脫第一苦。。

非月非有光,非日非有明,審諦觀此者,乃應梵志行。(25)

無想不想入,無今世後世,亦無日月想,無往無所懸。(20)

26.27

端正色從容,得脫一切苦,非色非不色,得脫一切苦。(26)

如是像無像,苦樂為已解,所見不復恐,無言言無疑。(22)

32

究竟不恐懼,越縛無狐疑,未斷有欲刺,豈知身為患?

究竟不恐懼,越縛無狐疑,未斷有欲刺,豈知身為患?(27)

26.28

33

所謂究竟者,圓寂為第一,盡斷諸想著,文句不錯謬。

所謂究竟者,息跡為第一,盡斷諸想著,文句不錯謬。(28)

26.29

34

知節不知節,最勝捨有行,內自思惟行,如卵壞其膜。

知節不知節,最勝捨有行,內自思惟行,如卵壞其膜。(29)

26.30

35

眾施法施勝,眾樂法樂上,眾力忍力最,愛盡圓寂樂。

眾施法施勝,眾樂法樂上,眾力忍力最,愛盡苦諦妙。(30)

眾施經施勝,眾味道味勝,眾樂法樂勝,愛盡勝眾苦。〈32 愛欲品〉(24)

26.3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